如何體驗一個名詞的歧異性?到紐約有Broadway,在香港有一座電影院叫Broadway,回到台灣公館,又是一座Broadway影城。相同的名字聯絡異地,於是產生了記憶的hyper-link,一點選,每趟旅程便自動形成活色生香的畫面,從腦海深處源源湧出。

去到位在油麻地駿發花園的百老匯電影中心,算是香港上映非商業電影較多的電影院,也有許多小型影展不定期舉行,此類影展多有種測試市場口味反應的性質,賣座的話便會做正式的商業放映,而影城就活生生的開設在國宅般的住宅區內,傍晚、生活、散步人群,更有電影場景感覺。去時遇到正在上映伊朗導演馬克馬巴夫的新片《坎大哈》,以及陳果的《香港有個荷里活》,也看到阿莫多瓦新片Talk to Her的預告海報。

百老匯旁有間書店,除賣電影相關書籍,也賣一般書及咖啡影碟,名字叫Kubrick,擺明向大師致敬。書店外玻璃上,寫滿導演名字,包括Visconti、Kubrick、Tim Burton、阿莫多瓦等人,還有混進來的Woolf,書與電影結合的概念極好,slogan是「生活要有態度。看電影要。看書要。飲咖啡都要。所以要Kubrick。」我在想,台灣的誠品如能以書店建立起的品牌來經營一座小電影院,應也是有趣,只是在台北唯一以「藝術電影院」為定位的真善美傳出閉幕消息的現在,恐怕不是易事。
v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クロ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